洒水器的摆放是农场自动化管理的核心环节。初级洒水器仅能覆盖上下左右四格,中级洒水器可覆盖周围八格,而优质洒水器则能辐射更大范围。摆放时需先使用锄头开垦土地,确保目标位置显示绿色方框后点击放置,次日即可自动工作。初级洒水器适合早期小规模种植,但需注意其局限性,若周围无作物,土地可能恢复干燥状态。
温室是洒水器高效利用的重点区域,因其不受季节限制且空间珍贵。铱制洒水器最优布局仅占用4格耕地,保留97%可用面积,而优质洒水器需16个,会损失12格种植空间。将洒水器置于耕地边缘的木地板上可减少耕地占用,同时需配合地板防止被锄头误铲。温室中无需担心乌鸦和闪电,但需注意蜂房在此不产蜜,肥料有效期仅一季。
草原地图的洒水器规划需结合总耕地面积与稻草人覆盖范围。初级洒水器可集中布置于右侧区域,配合两个稻草人实现154格耕地覆盖。夏日啤酒花等具有阻挡效果的作物可穿插种植于洒水器间隙,经济作物则适合种植在过道区域。这种布局既保证功能性,又能维持视觉上的整齐度。
洒水器的升级路径与材料获取密切相关。精炼石英可通过回收钓鱼获得的垃圾物品制成,铱矿石需通过熔炼获得铱锭,电池组则需通过避雷针收集。不同等级洒水器的制作需对应耕种等级,高级洒水器需要金锭、铱锭和电池组等材料。建议优先提升镐子等级以便获取高级矿物,斧头至金质即可满足需求。
对称性与渐进式扩展是洒水器布局的重要原则。从0铱方案开始,以高级洒水器为中心对称排布,逐步用铱制洒水器替换部分区域。每次升级后需用低级洒水器填补空缺,避免资源浪费。重叠浇灌区域不会影响功能,但需注意多出的高级洒水器需通过其他种植区消化。这种分阶段改造方式既能保持美观,又能适应作物生长需求。
最终成型的洒水器系统应兼顾效率与扩展性。保留5x5基础地块便于后期直接升级为铱制洒水器区域,边缘种植树木配合树叶采集器形成资源循环。避雷针阵列可布置在河岸等非耕作区,牧草区则保持自然生长状态。这种设计使农场既能满足当前需求,又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,实现功能与美学的平衡。